服务热线:027-87439027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PM2.5“落网”
来源:武汉怡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3-11-16 阅读量:

   10月28日,国家卫计委发布消息,支持开展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这意味着P M2 .5在进入公众讨论空间近两年后,要接受更科学更严密的“监视”。去年2月启用的空气质量新国标将其纳为监测对象,现在,它又正式进入我国的大气监测系统和死因及门诊监测的合流地带。

   全民公敌

   细颗粒物PM 2.5,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早已“恶名昭著”。它的比表面积(指多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大,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着呼吸甚至会进入人体肺泡或血液循环系统,是大气环境中化学组成最复杂,危害最大的污染物之一。

   美国环保局早在1997年新增了关于PM 2.5的标准,规定年均值为15微克/立方米,日均值为65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提出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导值》也提出PM 2.5的指导值和阶段目标,推荐年均值为10微克/立方米,日均值为65微克/立方米。

   有研究者采用美国航空航天总署卫星气溶胶厚度反演地面PM 2.5浓度,发现我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2001-2001年期间PM 2.5年平均浓度均超过50微克/立方米,而欧美发达国家普遍低于15微克/立方米。

   2011年下半年,因为美国大使馆的监测和公布,PM 2.5在国内民间渐受注目。人们第一次如此认真地审视进入肺部的空气,“爆表”的日子,让他们忧心于体内有毒的“不速之客”。

   在大规模的雾霾和PM 2.5数据零星发布持续近两年后,我国去年开始发布74个城市、496个监测点的实时PM 2.5浓度数据,揭开了覆盖PM 2.5的“遮光板”。

   不过,关于城市大气污染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的研究,仍然不足。已发表的论文大多只单纯对污染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不涉及人群患病资料。缺乏长期跟踪的相关研究数据,成为研究者们的拦路虎。

   研究大气污染的长期健康影响需跟踪大量的人群,也称为队列研究,通常需要跟踪十年以上。在我国,至今仅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一次回顾性队列研究。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大气污染物的短期健康危害。

   看不清

   2012年底,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在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 2.5)污染是排名第4的健康危险因素,前3位分别是高血压、吸烟和不良饮食习惯,2010年我国约有124万居民死亡与PM 2.5污染相关,包括61万脑血管疾病、20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万缺血性心脏病、14万肺癌和1万下呼吸道感染。该研究还估计,我国约20%的肺癌与大气PM 2.5污染有关。

   在北京、沈阳、上海等地关于PM 2.5对心血管影响的研究发现,急、慢性PM 2.5暴露均可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升高。其易感人群包含老年人、冠心病患者、心衰患者、糖尿病患者、慢性肺病患者、吸烟人群、受教育程度低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群,肥胖也是易患因素。

   今年7月环境与职业医学发表《空气颗粒物致心血管损害机制研究进展》,认为尽管目前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的大量证据表明,PM 2.5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联,但是对其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仍然有限。

   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于树梅在今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提交论文介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的空气质量指数常常表现出与公众感受及其他环境监测指标不相一致的现象。她分析指出,应该优化设置空气质量监测点、提高空气污染物浓度标准、增加空气质量统计指标和改进空气质量指数统计方法等,以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指数指示环境的准确性。

   2013年1月,我国出现了持续大规模的雾霾天气,雾霾覆盖范围涉及了17个省、市、自治区1/4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74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超标天数比例为68 .4%,重度和严重污染的比例达到30 .2%,其中PM 2.5超标尤其严重,平均超标率为68.9%,最大日均值达到766微克/立方米。

   如此密集的恶劣天气反射到人的身上,将造成怎样的影响?这需要获取本土长期监测数据才能作出分析。

   健康监测网

   今年7月,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等建议,环保部门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卫生部门也建立了全国疾病和死亡监测系统,我国完全有条件开展大气污染前瞻性队列研究,这将对我国未来制订、修订环境质量标准提供最重要的本土科学依据。

   3个月后,这种展望成为了现实。卫计委公布,将用3—5年的时间,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网络,PM2.5成为重点“捕捉”的对象。

   在雾霾高发地区将以城市为重点开展监测,每个城市在空气污染相对重的区域和污染相对轻的区域设立监测点,还选择了部分农村地区设立监测点,据此评估空气污染(雾霾)的健康风险。

   同时印发的《2013年空气污染(雾霾)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工作方案》显示,建成健康监测网络需要多个监测系统的合流:收集2013年全年城市所有国控、省控或市控环境监测点每日的大气监测资料,包括SO2、NO2、PM10、CO、O3、PM2.5。收集2013年全年城市每日的温度、相对湿度、气压等气象指标的最大、最小及平均值资料,以及日降水量、风速、风玫瑰图等资料。需要同时进行的还有死因监测,收集2013年全年城市死因个案数据,包括性别、年龄、死亡时间、根本死因编码、死亡地点等。

   在医院门诊和急诊中心的资料收集需要在城市监测点选择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和一家儿童医院,农村监测点选择1家区/县级综合医院,收集分病种日门诊量及日门诊总量。同时收集全市或辖区范围内急救中心个案接诊及处置情况信息。

   从2013年10月-12月每月在各监测点进行空气PM 2.5采样,每次连续采样7天,采样时间为24小时,遇到雾霾每天连续采样,监测PM 2.5质量浓度,并分析PM 2.5中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多环芳烃、阴阳离子等的含量。

   在雾霾空气影响中,儿童群体为不可忽视的易感人群,工作方案要求每个监测点选择1-2所小学于2013年12月开展小学生健康影响调查。

   随工作方案一同下发附表包括PM 2.5采样记录表、PM 2.5质量浓度分析记录表、液相色谱法测定PM 2.5中多环芳烃结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PM 2.5中元素结果、离子色谱法测定PM 2.5中阴阳离子结果……

    全国37个城市监测点和6个农村监测点,能否将PM 2.5这个隐形敌人收入这多张表格中,成为全民健康监测的基础数据,公众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