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27-87439027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PM2.5和冷空气让心血管病高发
来源:武汉怡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3-11-28 阅读量:

     “我今年快80岁了,今天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就是为了到现场听专家讲一讲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知识!”昨天下午1点半,青年时报名医嘉年华系列活动“院长健谈”第26讲,在杭州市西溪医院(市六医院)准时开讲。蔡兆斌院长以及方天富副主任医师、邵森副主任医师,现场为大家讲解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知识,并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

    凌晨是心脑血管发病高峰

    杭州市西溪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蔡兆斌教授说,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对中老年人群来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

    “一般冬季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时段,往往是在凌晨或早上,这是因为冬季凌晨至早上的气温,在一天处于最低。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凌晨发生猝死,一觉睡下再也没有醒来。”蔡兆斌院长说,冬季天气寒冷,热胀冷缩的道理,气温逐渐下降时,血管受冷也随之慢慢收缩变细。寒冷刺激使交感神经异常兴奋,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导致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血管收缩会出现两个方面的危害:一是血压升高,易脑出血,急性左心衰;二是为全身供血,心脏需更加努力泵血,其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缺血。”

    蔡兆斌院长说,寒冷还会激发冠状动脉,脑血管痉挛,加上严重粥样硬化导致内在损伤,在血小板聚集后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塞,脑梗死发生。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一定要注意冬季凌晨至早上的危险时段,尤其是冷空气到来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PM2.5也会影响心血管健康

    这几天杭城雾霾严重,不少听讲座的市民在讲座现场提问,到底雾霾天对健康有没有影响。

    蔡兆斌院长表示,雾霾天空气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PM2.5颗粒,吸入呼吸道后,不仅会对呼吸道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心血管的健康。

    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细颗粒物PM2.5等空气污染物,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子。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可能首先诱发呼吸道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进而导致全身性炎症和氧化性损伤。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大气细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暴露后数小时内,污染物浓度增加与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的降低和血压的升高具有显著关联,全身低炎症水平和肥胖,可能进一步加剧污染物急性暴露的心血管功能损伤。

    “在雾霾天里,市民最好避免长时间外出,如果要外出,最好避免早上9点之前、下午4点以后这两个时间段,因为刚好都是交通拥堵的高峰时期,路上车辆最多,空气质量相对较差。”蔡兆斌院长说,老年人的晨练时间,也应该适当进行调整,选择上午9点以后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气温暖和时进行。在锻炼方式上,最好选择有氧运动,运动强度不要过强,每周运动3到5次,每次持续20到60分钟。切忌避免强烈的体育运动,如登山、快跑等。

    院长养生经

    多运动少吃盐心情好

    在谈到自己日常关于心血管的保护方面,蔡兆斌院长谈到了以下三个方面:膳食低盐、适量运动、心情愉悦。

    “我对盐的控制很严格。”蔡兆斌院长介绍说,“我每天食盐不超过6g,味精、防腐剂、酱菜、调味品中的食盐都包括在内。每天减少70至80mmol的钠摄入量,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就可以分别降低4.8mmHg和1.9mmHg。”

    蔡兆斌院长每周运动3到5次,每次持续20到60分钟,他说:“我大多会选择快走或者慢跑,避免强烈的体育运动,运动量以不增心率为宜。”

    另外,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是健康的重要保证。蔡院长除了日常保持豁达开朗外,也时常通过音乐改善调节心情。

    提醒

    外出一定要戴帽子

    从昨天起一直到本周六,杭州连续五天平均气温将会低于10度,预计28号的最低气温将低至零下1度,杭州将正式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季。到了冬季,室内外温差将会拉大,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格外注意保暖,特别对于生理机能减退、抗病能力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心血管疾病更易发作或复发。

    蔡兆斌院长提到,许多老年人喜欢在早晨外出锻炼身体,但外出的老年患者一定要备足够的御寒衣物。“人的头部是神经中枢的所在地,头部的皮肤薄,而血管及毛发多,所以,体内热量常从头部大量向外蒸发。”蔡兆斌院长说。

    据有关研究显示,气温在5℃左右时,人体约1/3的热量从头部散发;气温在4℃左右时,人体约1/2热量从头部散发;而气温在零下10℃左右时,会有3/4的人体热量从头部“跑掉”。蔡兆斌院长建议老年人在冬季外出时佩戴帽子,他说:“寒冷时候戴帽子不仅能保暖,而且还可避免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少吃火锅多吃鱼类

    “很多人冬天都喜欢吃火锅,殊不知火锅属于高脂高盐食物。”蔡兆斌院长说。他提到,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最好不超过总能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酸不要超过总能量的10%。要尽量减少摄入肥肉、肉类食品和奶油的摄入,尽量不用椰子油和棕榈油。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0g至30g。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不应超过300mg/d。限制富含胆固醇,饱和脂肪的动物性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鱼籽、鱿鱼、墨鱼等。

    “鱼类是很好的食物。”蔡兆斌院长提醒,每周至少吃鱼一次可减少冠心病风险15%;高危人群每天摄入40g至60g高脂海鱼,可使冠心病死亡率减少约50%;第一次心肌梗死的生还者,一周至少吃两次脂肪含量高的鱼,2年的死亡率可降低29%。因此,蔡兆斌院长建议,每周至少吃鱼两次,每次150至200克,其中一次为富含脂肪的鱼类。